你觉得你有罪吗?
一位法国女性朋友来中国工作,一天被叫到办公室。领导问她为什么不穿bra,她说她一直不穿。领导让她以后穿上,她说她没有。领导说去优衣库买。这位领导也是法国人。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在不同的地域、文化里处事的标准不一样。这倒不是一个关于“罪”的例子,但是在这种小事上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那当被问到“你觉得你是否有罪”时,那是否应该首先思考其标准如何定义?
- 宗教里的标准
- 礼仪的标准
- 法律的标准
- 地域和文化标准
- ……
汉字中“罪”的意思,小篆里 : ‘自’下加‘辛’是‘罪’的本字。‘自’是鼻子,‘辛’是刑刀,意为以刀割鼻,惩罚有罪的人。这说明汉字造字时对“罪是什么”没有定义,字意的着眼点在于罚的形式。联想到古代的残酷刑罚,如凌迟、人彘……罪则罚,罪与罚,罚=罪
你相不相信有神?
法国17世纪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Blaise Pascal用数学的方式推导人时候应该相信上帝:
- 如果有,不相信,那就惨了
- 如果有,相信,那是好的
- 如果没有,不相信,那没什么损失
- 如果没有,相信,那没什么损失
综上所述,还是信为好。
你觉得有没有神?
神应该是住在神话里?如果这个猜想符合逻辑,那可以以神话为媒介来探讨神的存在性,虽说神话和宗教是有一定区别的。我认为其关系是,神话以前是一种宗教,但是“褪色”后成了神话。“褪色”的宗教,可能因为在传播上受限制或不能延续,或在传播形式上不符合人们对内容的接受习惯。
神话和民间故事又有区别,J. Simpson & S. Roud 在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lklore中定义的区别: Myths are “stories about divine beings, generally arranged in a coherent system; they are revered as true and sacred; they are endorsed by rulers and priests; and closely linked to religion
. Once this link is broken, and the actors in the story are not regarded as gods but as human heroes, giants or fairies, it is no longer a myth but a folktale
. Where the central actor is divine but the story is trivial … the result is religious legend, not myth.”
中文翻译mythology为神话,有神,又有话,非常忠实原文的翻译,因为myth来自于希腊文mythos 包含了故事+口述两层意思”speech, thought, word, discourse, conversation; story, saga, tale, myth, anything delivered by word of mouth” 。
神话的出现,其中一个目的是统一思想。组织一群人去做一件事比较难,但是大家如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么就比较好说服别人了。神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一起协作的能力和意愿。就像世界各地各地方的教会组织,他们非常高效地协作,翻译、组织、分享。
神话具有超越性,《追随直觉之路》中形容神话是:以特定方式参与世界。当雅典人去神庙祭拜守护神时,希望自己具有守护神的力量,成为一体,这是一个神话超越性的例子。
我活着;但那不是我,而是基督住在我里面。—— Saint Paul
怎样才能解决我们的罪
最大的罪是骄傲。
宗教不仅止于宗教,更是:
- 一个生命:赎罪后的新生
- 一种关系:如何构建和维护和神的关系
小时候孩子容易感觉自己可了不起了,不需要信念的推动都可以很积极地生活。但是长大后,懂得了更多,心灵没有像以前那样天真无畏,相对变得脆弱了,所以需要一些信念、信仰、价值观来支撑。在没有找到这条灵魂线的时候,人若自我内心不强大,那很容易会变得脆弱、迷茫。
一个生命
重生的生命,即净化后的新生。可以通过外在和内在的共同力作用达到。
外在途径,比如洗礼、仪式、礼拜、冥想,甚至可以是夜晚在小森林里自我和大自然的对话(大自然也包括了“我”,即自我与自我的对话)。记得我初中时候用洗淋浴的方式来给思想洗澡,看着水在光下沿着手臂、大腿滑过,心里感到非常平静和安全,想,洗完后自己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在这个静谧和无压的过程中,之前外界发生的一些事和自己的做法、想法也在脑中回放,顺着沐浴的水和泡泡似乎被过滤了一遍。
往往外在的形式感会激发内心的反思反省自我迭代——【清洁罪的自我净化系统】:
- 意识到“罪”
- 分析罪的产生、心理、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影响
- 下次应该如何处理
- 这次学到了些什么
一种关系
黑塞在《悉达多》里寻求佛法,尝试过寻找离佛更近的人去跟随,也跟随过入世的女人,但是后来却跟随了流水,从流水中找到了答案。
比尔波特在《禅的行囊》里,跟随禅宗六世祖师南传法脉路线行走研学,简述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史。途经五台山,五台山上供奉着文殊菩萨,但是话说每个去五台山的人都会遇见文殊菩萨显灵,因为她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和你相见。
印度哲学《泰提瑞亚·乌帕尼沙德》(Taittiriya Upanisad)中把每个人的精神基础和所追求的用“五鞘说”来诠释:
- 食物鞘(annamaya-kośa)。指的是你的身躯,由食物组成,当你死去的时候又会变回食物。寄生虫、秃鹰、土狼、一把火都会让你的身躯灰飞烟灭。物质身躯所属的鞘:食物鞘。
- 呼吸鞘(prānamaya-kośa)。呼吸会使食物氧化,可将食物转变成生命。这个东西、这个躯体:着了火的食物。
- 心灵鞘(manomaya-kośa)。心灵鞘是躯体的意识,它会将你的感知,和你认知的那个你统合在一起。
- 智慧鞘(vijn-ānamaya-kośa)。这涌现超越智慧的鞘。此智慧让你在母亲子宫内成形、帮你消化晚餐,并知道怎么运作这一切。当你割伤了,此智慧也会知道如何疗愈伤口。伤口会流血,然后结疤,最后形成伤痕,这就是智慧鞘运作的结果。神话的力量能够让心灵鞘和智慧鞘“接轨”,正是智慧鞘会提到超越性事物。
- 极乐鞘(ānandamaya-kośa),这是超越性事物驻足的核心,也是极乐鞘自身的核心。生命是内心真实喜悦的化现。但心灵鞘是附属于食物鞘所带来的悲欢之上的。所以它才会思考说:“生命是否值得活下去?”或正如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提问:“生命值得放弃吗?”
无论内心或外在去找寻的是哪种途径,无论信奉哪种教派,如果这些形式和方法可以帮助你探索世界和清洁自己,那就是合适你的方式。万物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