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热衷 identity 身份问题的探索。身份是一种特定的标签,从 identity 这个词的历史就能看出,追根溯源来自拉丁语 idem 是 “the same 相同” 的意思。所以个人身份,其实是一个社群概念,自己和一类人相同,具有这类的身份标签。

当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时,之前的身份和之后的身份之间会产生不适应、不理解……给这种现象索性取个名—— Identity Social Friction 身份问题的社会摩擦。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严歌苓,我把她归类于身份作家,她的大多小说架构是两种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小姨多鹤》《吴川是个黄女孩》等。

比如,见过很多法语专业出身的人,和在语言学习上花了大量时间和 money 的人,然而在和法国人交流的时候讲不好法语,这种讲不好不是说不知道怎么讲法语,不会法语语法或单词,而更多是社交文化层面的,比如,不知道讲什么别人会care你讲的,别人讲的笑话大家都在笑然而自己get不到,融入不进去。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法语到底学的是什么?

我觉得学习,学的是一种 identity 身份。也就是特定的标签,而标签是用来做连接的,把之前的 identity label 身份标签和新的连接起来。连接的秘密藏在 intelligence 智力这个词里,前缀的 inter- 就是连接的意思,后面部分来自 legere,词根 leg-,指“收集、选择、择词”。所以标签给你底蕴和谈资,智力在于标签间的关联。学习法语可以让你拥有法国文化社交的标签,获得资讯和思考问题多一个维度。

知道了 why 学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学法语,就很好分析 how 怎么学了。我是一个很懒的人,看到很多人学习的时候去死磕语法,大量时间背单词,或者在各个法语社群无效社交,报名法语学习班……感觉很麻烦。特别是当结果是,看起来是投入了时间在学法语,但是产出结果并没有达到效果,在沟通交流中还是很胆怯,不知所言。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 polyglot,社会语言学,法国文化,决定把总结的法语学习的 why-how-what 经验分享出来,随个人网站成文,成章,成书,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History 法语历史

语言是社交的工具,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是怎么影响了语言

Cognition 语言学习的目标怎么定

了解大脑学习的模式,从认知的角度定语言学习目标,让每次的学习都达到效果,而不是“每天花1小时学习法语”这样的时间分配方法。

Methodology 学习法语的“套路”

李善友曾说你与高手的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而是套路。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新接触一个领域,如果不先了解套路,不了解学习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那么很容易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在碎片化知识点上,而构建不成网状的智力连接。

Polyglot 的学习方法推荐

教你搭建自己的法语学习资料架构,科学学法语。

Culture 法语幽默和文化底蕴修行

文化普及和社交方式研讨。

赞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