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度娘的解释是: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
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个隔阂,玩的都是他人的东西,没有提到自己,那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我不读书,我吃书。何谓吃?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俗话说,吃啥补啥,不是补在他人身上的,而是补自己,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那么就来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吃书的。
吃是一件讲究的事情,食材怎么选,佐料和吃法。
吃书的食材
1、有营养的
吃啥补啥,所以问问自己最缺什么,问题导向。比如,如何理财,如何看懂现金流。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快速通过以下几个搜集信息的方式吃饱:
- 百知谷
- 微信读书搜关键词
- 微信公众号文章搜索
深度一些的大餐,比如消费者心理研究,一系列的MOOC课程,或者线下培训会,涉及多食材的,一下子吃不完的,可以打包买回家或者分期啃。
2、吃着香的
老吃正儿八经的东西,多少会缺乏一些滋味儿。吃着香的东西可以增加社交属性,比如时事动态,朋友的推荐等不在编制内的料理。
3、零嘴小食
也是增加个性化的内容,比如一些内容平台、APP,关注的博主、公众号。比如我喜欢碎片化时间随手翻翻MBA智库APP上的每日一词,会分享每个领域的概念,布尔丹效应,TTB, FPA性格色彩……这里有种知识随机性和个性化。
吃法
1、时间的边角料利用起来,比如早起在床上赖床想耍手机的时候,可以打开微信读书或者小课课程看一篇。诸如此类,等车,等人……
2、语音资料,radio等,非常适合语言学习创造语境。我去法国前,法语只学了100个小时的课程,到了法国设置了自己的耳朵,在家的时间一直放着各种广播 france culture, radio beton, france info, radio france, radio france nationale , rtl, energie radio .. 完全听不懂,但是每天听,发现内容差不多,固定的节目,差不多的主持话术,如果是新闻听一段时间也发现大同小异,大选、打仗、明星绯闻、节日庆祝、作家访谈……人类消费的新闻周而复始不外乎那几件事儿。耳朵打磨一段时间,自己就懂了,因为每日潜移默化的一点点语音语素慢慢累积起来,量变到质变,自然就听懂了。
3、输出。将学习到的,输出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3点get到的新知识,3点行动可以改进的地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吃啥补啥,把吃的书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