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类人,头里有音乐的和头里没音乐的。没音乐的那类,看电影听不见背景音,打游戏没发现有音乐,去山里没有鸟叫虫鸣,耳机里放着音乐却听不见……我之前就是这一类对音乐感知非常弱的耳盲,似乎有一个自身频闭系统。一次,我出差去上海,司机问我是否喜欢巴赫的曲子,我说不太了解,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他对巴赫乐曲的看法和品鉴,突然非常惊喜地说道“你听这里!”,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车上一直放着音乐……
因为没有音乐,我的生活体验好像缺失了很大一部分,在意识到这点后,我刻意地练习了自己的耳朵👂。作为非音乐出生的人,现在朋友们隔三岔五找我推荐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好音乐,也因音乐社交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在一段时间后会让自己的听歌喜好原地打转。那么你是怎么选音乐,听音乐的呢?这可能是一个不常谈到但很有意思的话题。下面就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认知、选择和品鉴音乐的。
好音乐的类型
我把好音乐简单分为两类,技术上好的音乐,和情感上好的音乐。这两类在品鉴的时候有侧重点。
品鉴:技术好音乐
技术上好的音乐,在音乐演绎上会比较复杂和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你听的时候可能会惊讶于这么复杂精彩的音乐是怎么做出来的。比如,Marcus Miller 的贝斯技巧,随便点一首他的歌,比如《Bruce Lee》开头部分,边看这篇文章边仔细听听他的贝斯是如何把节奏带起来的。
技术上好的音乐,主要听旋律,听乐器。比如,一些流行音乐,如果你仔细听,一整首歌的旋律全是一样的,电脑做出来的,这类音乐就没有什么技术品鉴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我去不了 KTV 的一个核心原因。
听乐器,那就需要知道有哪些乐器,乐器的音是怎样的,在听歌的过程中去识别。比如《Bruce Lee》这首歌,抓住贝斯的主线,用耳朵去筛选,只把贝斯的部分拎出来听,这样你眼前的画面感会变强,仿佛看到贝斯手 Marcus 时而身体前倾,时而用力,时而翘脚,指尖在贝斯上熟练跳舞的情景……这样可以反复品鉴几次,了解 Marcus 贝斯手法和特点。接着把小号的部分用耳洞拎出来听,以此类推,用耳朵👂把丰富的音乐一层层抽丝剥茧,于是把一首简单的音乐,听厚了。
刚才提到技术上好的音乐,主要听旋律,听乐器。旋律其实可以理解为单/多个乐器的一段特有演绎方式。比如布鲁斯、摇滚、萨尔萨……这类音乐也很适合用以上方式去纵向品味,然后横向比较不同艺人如何创作他们各自的布鲁斯、摇滚、亦或funk……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知道哪些人是某种乐器或某类旋律的元人物,也就是大师的呢?俗话说,时间是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也包括音乐,是否经久不衰,亦或只在短暂的风口期流行。往往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不足够长来证明,而 Marcus Miller 是比较难得的还在世音乐大师。 所以我听的好音乐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的,其中也有历史原因,70年代是嬉皮士文化盛行时期,其音乐造诣和大师有很多活跃在这个时期。
要找到元人物,需要一些音乐文化种子的积累。可以从电影、阅读、他人推荐、历史、音乐剧等方面积累起来,搭建形成自己的音乐品鉴体系。比如从电影《Whiplash爆裂鼓手》里跟着主人翁鼓手,发现大师 Buddy Rich。
信息是怎么流动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外话,当你开放自己的兴趣后,也就是告诉或展示给别人你对什么感兴趣,那么信息会自动来找到你。因为你的兴趣,信息变得有价值了,那么朋友在发现你喜欢的信息后更容易会转发给你;而平时看起来没用的信息,在你的兴趣驱使下,从海量信息汤里脱颖而出。有了音乐文化的种子后,你的音乐知识体系会像树状生长。种子积累的过程会比较漫长,但是也不用担心,接下来我推荐几类乐器的大师作为“培养基”。
技术类:乐器+大师
- 架子鼓🥁 Buddy Rich,比如《Caravan》,而从他和其他音乐人的合作中,你可以树状发现像 Duke Elington 等大师级音乐人。
- 贝斯🎸 Marcus Miller,Victor Wooten(《U Can’t Hold No Groove》)……
- 莎尔莎 Orlando ‘Maraca’ Valle,Ruben Blades,Tito Puentes,Yuri Buenaventura
- 吉他🎸 Rory Gallagher,Jimi Hendrix,Frank Zappa…
- 小号🎺 Miles Davis
- 小提琴🎻 Paganini
技术类:纵向+横向
纵向拎出来单个音乐家某类乐器的演绎;横向比较这类乐器的其他音乐家的创作风格。比如吉他手🎸 Rory Gallagher,他的手法经典,技法好,布鲁斯摇滚风格,可惜英年早逝;Jimi Hendrix 玩儿个人创新,玩儿技法,用牙齿玩吉他,反弹吉他…Frank Zappa 的创作更加疯狂特别,可能也受他吸毒的影响。
品鉴:情感好音乐
情感上好的可以非常单纯,能够勾起情绪,打通潜意识的。触动人们的有3大情感:亲情、爱情、友情;4种情绪:愤怒、怀旧、愧疚、暖心。即可从旋律上靠近听众,也可从歌词上帮听众唱出听众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那有没有技术好,情感也好的呢?有!Pink Floyd。
小话其他品鉴Tips
以往人们听音乐有个翻面的动作,黑胶、CD、磁带……专辑不是一首一首的曲子,而是一个系列的音乐创作。你听 Pink Floyd 《THE WALL 迷墙》,或 David Bowie 生前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 《Blackstar》,在品鉴时建议从头听到尾,前面有序曲、有引子,中间有高潮、有冲突……感受音乐作品的整体性,起承转合就像一个饱满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太短的音乐,比如3分钟以下的,时间不够长到好好品味。
因为个人对语言、文化的爱好,在探索好音乐时,我会增加这两个维度。语言探索如:粤剧,不同语言的 Rap,关注年轻人在歌唱里的发音特点,四川话音乐等。从喜欢的音乐剧 《Hamilton 汉弥尔顿》里发现新的 Rap 语言特点。
文化探索,比如去一个国家之前先听他们的音乐。Putumayo Presents 是我很喜欢的音乐发行机构,他们以文化单位来做专辑分类。设想你在人潮拥挤的下班地铁上,但心情想在意大利咖啡馆喝一杯 expresso,那输入 Putumayo Presents 后选 ITALIAN CAFE,马上对疲惫的一天说 ciao~ ciao~
Putumayo Presents的音乐不是最经典的音乐,但却是减少选择成本的异地音乐文化入口。
音乐电台和音乐节也很适合通过KOL推荐和兴趣社交发现有趣音乐。常听的电台有 RADIO BETON。
在音乐爱好上,我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找了20多个西班牙母语陌生人,问他们最喜欢的葡萄牙语歌手是谁,然后一一找来听听,马上知道谁是有趣的灵魂。通过音乐看相,在识人时,看看他的播放列表,更容易看出他是什么品味和调性的人。
以上,一些听音乐的粗略心得。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人去配置心情和空间。你喜欢什么音乐,欢迎留言分享章鱼狗🐙🐕,我不会拿去看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