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回家,看到家人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眼睛闭上,呼吸微弱,我吓了一跳,他也被我吓了一跳。
我问:你在干嘛?!
他说:我在什么都不做。
我纳闷:还可以这样?
他说:当然可以。
我追问:那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他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
为什么我不行?原来20几年以来,我一直都处于在做什么
的忙状态,不让自己停下来,不敢和自己独处,即使独处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我才知道,放空不是在海边度假晒太阳时,心里却思考着工作怎么弄,担心着自己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人,只能看到局部的自己,倾向于被外界事物和节奏牵着跑,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身体的状况。我的公公管理一所工厂,最近他的医生下令叫他赶紧给自己放个假,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等待他的就是过劳死。一些事情很会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可以为之备受身心折磨,牺牲睡眠,忘记吃饭,忽略了身体的感受。
身体的节律
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我开始主动理解自己身体的节律,更合理地安排自己和事情。
-
受到“中庸”理念的影响,中庸不是一味妥协,而指:
在合适的范围内做到极致。
这需要了解什么是合适(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最小代价解决问题,及时止损。这不仅可以运用在自我身体和情绪管理中,也在客户合作、沟通中更清晰目的,不转牛角尖,在职场中尽力做到“合适的极致”。 -
年初接了一个医疗方面的客户,帮做内容时,查询了大量生物方面文献,了解到人体生物的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天起一直到生命终结,都存在着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称为人体生物节律。每一个周期中又存在着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有时很好,有时很坏,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有一部分工作是做人物访谈,对方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访谈的质量,在访谈中如何让对方处于较好的状态?和同事协作,如何让她处于最佳状态?我尝试观察了解合作伙伴的节律,以及什么变量会影响他们的节律。 -
最近 shanshan 分享了一份自己的节律表,给我带来启发。她的节律表像“二十四节气”一样,总结分析自己一天的状态,在什么时段适合做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被列入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节气一样研究自己,找到自己的气口,探索自己和他人喜欢阳光还是雨露,不在“芒种”时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