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师节,想来想去,我要感谢她。没有她可能就没有章鱼狗🐙🐕,没有章鱼🐙,只有狗🐕了。因为她说了一句话

我在用热邮。


我读初中的时候,姑姑告诉我她在用热邮。我不知道是啥,自己google了一下(对,那时还可以随便用google)。于是我注册了我的第一个电子邮箱。这个邮箱告诉我,他们有msn社群,我随便加入了几个,邮箱又告诉我,他们还有msn messenger等等一系列社交生态产品,我一一探索。

我发现我的圈子和认知,不再局限于四线城市闭塞的地理环境和慵懒的乐不思蜀氛围。MSN真是一个有趣的兴趣社交产品群,在上面那我想要干嘛就干嘛,想听音乐,就去MSN MUSIC探索独立音乐人,和他们聊天,听他们制作的音乐。如果想阅读短篇故事,就加入MSN GROUP,看相同爱好群友的推荐,找他们要电子书,看完了一起讨论。

我发现我的知识成了类网状,慢慢长出了不同长度的兴趣触角,成了一只章鱼🐙。通过MSN获得的连接能力,让我自己学习了一些学校不会开设的课程。搭建了第一个图文网站,放一些在英语课上写的诗,和画的建筑速写。试着做了一个天文社群,被星星天堂网站作为官方天文社群(可惜网站2004年后停更了),在国内《十万个为什么》天文板块得到推荐。很遗憾学校没有天文课程,唯一涉及天文的是物理课上算一个火箭要怎么飞,怎么加速才能脱离A轨道,变到B轨道去。

我把我对太空的疑问发到天文社群里,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一起探讨。天文问题最有意思的是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正确答案,很多是一些基于物理和自然的猜想和假说。群里有位老先生是物理专家,之前在美国大学授课,后来退休了留在美国养老,我问了有关矮星的问题,他用word写了5大页给我解释,里面有很多从来没有听过的术语。我硬生生地把它看完了,不懂的去问当时的物理老师,那时我已经高中了。

后来工作了,见到范冰,读了他写的《增长黑客》,才理解我当初理所当然用的热邮及社交生态产品成功背后的运营。

Home


Hotmail 最初推广使用一种看似极其简陋的方式。20 世纪 90 年代,当用户使用 Hotmail 发送邮件时,底部会出现一个个性签名「PS 我爱你」,同时能够链接到 Hotmail 的主页。这是一个很小的功能,但是很多收件人因此成为了 Hotmail 的用户,Hotmail 成功占领了市场。


一句话,我在用热邮,也帮我把人生翻了一篇。我姑姑并不知道我还记得她说的这句话,像煽动翅膀的蝴蝶,引发了后续的飓风反应,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认知上,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谢谢她。

在认知上,青少年时期纠结得最多的问题是身份问题,在世上生活了一段时间,懂得了一些东西,但是又不够久不够透彻以弄懂这个世界,以解释自己的存在,所以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我长大在一个四线城市,但这并不重要,我想要看到和了解的世界并不是早上起来窗口呈现给我的样子,这不是世界的全部和原样。我很兴奋,姑姑的一句话,让章鱼狗🐙🐕长出了一些小触角——兴趣社交生态的产品打破了类我原则和邻我原则。

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人生模式》,里面讲到“职业身份” WORKING IDENTITY 由你所作的事情和所从事的专业活动确定。一些人至今仍把职业身份当作人的全部身份,惊讶

“咦,你不是做摄影的吗?怎么还这么能写代码?”


你的生活,有哪些事件或行为,打破了类我原则,邻我原则?
你的生活,上一次翻篇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今天,告诉和感谢他。

赞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