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我是xxx。”
若是其他人,肯定会回复“哇,你好厉害。”
我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心里想:我已经知道了啊。
说出来的是语汇性交流,不说的是非语汇性。前者主动,后者观察。
很多人喜欢旅行时的放松,放松放下的是什么?社会地位,title,熟悉环境的意识和规范的牵制。活着活着就活进了套子里,这个套子是自己和人们对一个人重复动作、决策的总结性概述——你是xx样的。有时,甚至这个总结和你没半毛钱干系,而被表述为别人想要你成为的样子。a人是a,b人是b,大脑的认知需要建立一个快速反馈的逻辑关系通道。旅行,放下套子,背上行李,洗牌似的遇见旁边的那个人。
说到主动的语汇性交流,这可能是最靠不住的信息方式。“美国现在的树木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其实原始森林被砍掉,变成了树木农场,一颗百年大树变成了若干弱不经风小树,数量自然就多了。信息被穿上了立场的小鞋,砍掉了真实的“细枝末节”。那些说出来的、被听到、被看到的,主观想成为和展现的样子,真真假假。
要说说“沉默”。各种文化里,对待方式很不一样。一次一个德国朋友说,“不用说话的时候就不说话,我们接受、欣赏沉默”;一群法国人在一起,叽叽喳喳,各种交互:回复、插话、强调、打断、重复…,突然一个瞬间无人说话了。这时,大家想打破沉默又怕打破沉默,那这时候一个人会出来说 “un ange passe(有天使飞过)”;荒诞剧作家 Samuel Beckette 写的剧本里有大量的“(Pause)”——那是沉默的样子,一个也不能少;中国文化里的沉默和水有关,三点水,沉入水里无声息。重而沉,轻而浮。沉默里装的信息多,有时候需要潜入水底,听听沉默的声音。除了用水的深浅去格物造词,中文还有一个说法“半罐水响叮当”,装满水后就不响了。再说一个词“沟通”,也是三点水的,装水的沟堵塞了,信息不畅通,要让“沟”通了,其实有很多语汇性和非语汇性的方法。
把两个不熟的中国人放在一起,会听到挺多有的没的的恭维话。选择说什么话,什么不说,是选择的一部分,除了话语和沉默,把人放在世界里,他还要去选择很多东西,选衣服的颜色款式,坐和立的姿势,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早餐的搭配组合,开车快或慢一点,某种情境下对人待物的方式,看什么书,认识什么人……选择的英文 select 一词,se- 代表分离,-lect 代表集结。生活的排列组合方式有无穷种,一个人从大千世界里分离出属于自己的选品方式,形成了最终集合体的个人。
读懂一个人,潜入到水底,看看他沉默的样子。
Photo by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