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告诉你如何定目标的文章,毕竟市面上已有各种大受欢迎的目标科学管理法。这篇只是我摸索出的,比较适合我自己当下状态的定目标的方式总结。

1. 目标的难易度预判

一个好的目标困难度在 5/10 左右为佳。定好目标问一问自己,觉得实现它有多难?如果太轻松,我会轻视它,而且不能更好地利用目标管理激发成长,浪费了之前的一本正经;如果太难,我会在实行过程中找各种借口不去做它。(一定不要低估了人类找借口的能力。)

2. 什么样的目标对自己生效?

好的目标是可以驱动自己的目标。以“每天”开头的量化目标,几乎对我免疫。所以我的大目标一般为开放式:提高写访谈稿的质量。

目标里有一些留白,留给行动,留给心态,毕竟我不会每天都行动和状态全在线。留白让实际行动和方式更加灵活,而且也不会因为哪一天没有做到而心生内疚。

3. 找到自我的驱动点

“提高写访谈稿的质量”,我这个目标拿到其他目标管理理论里是反派案例,首先不可考核,这个质量如何定义?提高多少?怎样才算达到目标?留白的底气在于:心里有杆秤。
我定的这个目标其实也是可考核的,也就是心里有杆秤,有一种潜意识的考核机制。当投入精力不够时,或者方向不对时,个人是可以感受到的,我利用这种感受去优化自己的行动,让它变成正向驱动力。
内疚可能会驱动一些人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但于我而言,热情和持续输出是我能够坚持行动,朝向目标努力的驱动力。所以很少情况下,我会让自己处于内疚的不利状态。内疚的发生也许是自己没有做好份内的事,或者拖延导致自己不能给自己or他人一个交代,之后需要做更多来弥补。对我而言,从内疚中驱动会很难受,相较之下,积极地持续输出,不拖延,能让自己一直处于正向反馈中。在积极反馈里寻求下一个跃进点更加容易。
当然,每个人的驱动方式不一样,可以看看生活中自己乐于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时候自己状态更好,来找到自己的G点。

4. 搞懂自己,动态调整

为了不让目标成为耻辱柱,最好的方式是搞懂自己。搞懂什么?搞懂在执行过程中自己的行动力、状态、积极程度、对目标感知的难易度是如何动态变化的。对我比较有效的目标,不是定在那里不变的,而更像大海上的浮标,定在那里,但又随水而动。水可以看成自己的状态。这样的目标有弹性和拉力,而不是在山洞里喊口号——只有回音。
定好当月大目标后,会拆分几个方向,比如“提高写访谈稿的质量”,拆分出:

  1. 业内好的访谈是怎样的?
  2. 如何问一个好问题?
  3. 如何让对方达到最佳状态?
    以上不是一次性就拆好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关键点,然后把推动大目标的关键点设为小目标。也是后来我发现小目标最好是疑问句,可以帮助自己搞懂事情。如果小目标是一个具体行动,可能碍于单纯行动而忽略了核心问题。
赞 赏